政策說明

  在氣候變遷不斷加劇的情況下,極端氣候(Extreme weather)、生物多樣性喪失(biodiversity loss)所產生的環境與生態衝擊風險不斷提高,全球將有一半以上仰賴自然或自然生態系服務價值所衍生之惠益的行業會受到嚴重影響。聯合國為降低氣候威脅、減緩無形之資產損失,紛紛將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本納入永續準則的評分項目之中。

  為呼應我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以及企業日益增加之自然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育、環境保護及社會責任等永續目標需求,農業部主責之「自然碳匯」關鍵策略下,林業保育署推動「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提升國產材利用」三大森林增匯策略,推動以自然碳匯及生物多樣性為主之專案,並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建置「公司團體參與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媒合平臺」(簡稱ESG專案媒合平臺),協助提供企業ESG揭露需求之專案參與及媒合,目前規劃專案類型針對自然環境面(Environmental) 包含自然碳匯生物多樣性兩大類別;社會文化面(Social)包含林業文化山林文化兩大類別,期盼藉由公私協力方式鼓勵企業參與森林經營、自然棲地維護或生物多樣性保育等工作,共創雙贏互利。

  因此,特訂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鼓勵公司團體參與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作業要點」,詳細內容請 下載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為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C以內,降低氣候變遷帶來的高風險衝擊,因此呼籲各締約方應採取更為急迫之氣候行動,才能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於2030年前減少42%(依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並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之目標。在本次大會中通過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更是透過貿易、外交手段,促使各國強化氣候治理強度並做出承諾。

  因此,為呼應全球淨零趨勢,蔡英文總統於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上宣示 2050 淨零轉型為我國重要政策目標,國家發展委員會亦於2022年3月30日公布我國「2050 淨零排放路徑」,透過推動「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及「社會轉型」 四大轉型策略,延伸十二項關鍵戰略,逐步實現 2050 淨零排放之永續社會。

  而在十二項關鍵戰略項下,農業部主責推動「自然碳匯」,藉由建構負碳農法以及維護森林、海洋等自然環境棲地,以提升環境碳吸收功能,進而抵銷人為碳排放,減緩氣候變遷之進程。其中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就森林碳匯增匯策略進行規劃及執行,以「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提升國產材利用」三大森林增匯策略為目標,藉以提升森林及自然碳匯,達成促進生物多樣性之效益。

淨零排放

  生物多樣性為產業發展的基石,為能永續分享自然生態系服務價值所衍生的惠益,世界多國在1992年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訂立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永續使用以及公平分享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等目標,並在2022年第15屆締約方大會(COP15)中通過「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GBF),以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願景,訂定23個2030年的短期行動目標及4個2050年長期目標,包含整體空間規劃、退化區域恢復與連通度改善、擴大受保護區域等,做為世界各國推動之方向。

  其中,GBF行動目標15也呼籲企業應定期監測、評估和透明地揭露其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依存性和衝擊,以逐步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聯合國近年也積極推動「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NFD)」倡議,並於2023年9月正式發布TNFD框架,為自然相關風險管理與揭露建立一致性的標準,以協助企業評估在投資資產、營運活動及價值鏈等相關自然資產之風險和機會;並提供企業尋求避免生物多樣性減損或助益的可行方案,藉以促進生物多樣性之效益。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為強化國有森林與自然保護區域以外的淺山平原地區生態保育工作,自2018年開始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透過跨域(跨空間、跨部門、跨專業)合作,以達成維護生物多樣性、恢復生態功能,及永續發展之目的。而國土生態綠網區域保育軸帶圖資,已指認出重要保育區域及提出相關保育策略,可提供企業瞭解生產基地周邊生態資訊及投入ESG與生物多樣性的空間指引,更有系統地進行ESG與生物多樣性投入的空間佈局,藉由公私部門協力合作,讓政府單位、企業與民眾都能夠攜手投入「生物多樣性」保育,同時回應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育之目標。

生物多樣性

  聯合國於2015年發表 《翻轉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文件,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和169項細項目標(SDGs Targets),藉此引領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公民團體等行動者,在未來 15年間的決策、投資與行動方向,以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環境、經濟、健康、平權問題,具體內容包括貧窮、飢餓、健康、教育、性別平等、清潔飲水及衛生、清淨能源、經濟成長、永續發展、氣候行動、生態多樣性等;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16年決議參考SDGs研訂「臺灣永續發展目標」,歷時2年完成,共計有18項核心目標、143項具體目標及 336項對應指標。企業亦將永續發展目標視為企業永續經營、企業社會責任落實的指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16年的教育觀察報告,主題為「為人類和地球提供教育:為所有人創造永續的未來(Education for People & Planet: Creating Sustainable Futures for All)」,提及永續發展目標有五個關鍵面向,社會(People)、經濟(Prosperity)、環境(Planet)、治理(Peace)、執行(Partnership),稱為5P,可看出永續發展目標的全面與多元性。

  為呼應此趨勢,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永續林業.生態臺灣」為核心理念,並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5P關鍵面向,包含關注森林利害關係人(People)、森林永續循環使用(Prosperity)、森林生物多樣性(Planet)、永續林業相關制度(Peace)、森林與整體環境(Partnership)等議題,並以此為主軸規劃符合ESG架構之專案類型,邀請企業共同參與,企業可投入自然碳匯相關之造林工作,亦可以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或支持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合一里山聚落,以及混林農業與生態旅遊並行的社區夥伴關係,甚至投入保安林經濟惠益、參與式造林、濕地保育等工作。

  從單點聚集成群,從森林生態系多元服務價值,延伸至人類福祉,聚焦至森林生態利害關係人,在維護森林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致力於關照倚賴森林生活者的生計,並永續共享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最後以環境友善產業發展來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達成多方共好的願景與效益。

永續發展目標
Loading...